在專利創(chuàng)造設計者與專利代理人或者工程師溝通過程中,提供技術交底書是一種常見的方式。一份合適的合理的專利技術交底書,能夠解決很多問題,有助于專利代理人或工程師更好地理解技術方案,也便于專利創(chuàng)造設計者更好地表達自身專利的設計情況和基本思路,以及希望保護的技術要點。
在專利技術交底書提供過程中,專利創(chuàng)造設計者需要把握幾個原則,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,需要將本專利設計中的相關材料,盡可能地說透,主要體現(xiàn)在以下幾方面:
(1)向代理人或工程師盡可能地公開技術內(nèi)容:
有的專利創(chuàng)造設計者認為某些技術內(nèi)容屬于企業(yè)的技術秘密或者個人技術核心,害怕泄露,因而不在技術交底書中提供,這樣的危害是導致撰寫人員不能充分理解技術方案,撰寫出錯誤的申請文件,反復修改仍然無法表達出關鍵的技術特征。
實際上,專利申請本身是通過公開換取保護,在必要時可以簽訂保密協(xié)議,考察對方公司情況或者代理人情況,進行涉密保護,在必要的參數(shù)或者數(shù)量層面,可以進行范圍調(diào)整,但涉及到專利相關技術,還是有必要予以提供的。
(2)充分描述技術細節(jié),盡量避免大而空:
某些專利技術人員疏于撰寫,內(nèi)容往往過于簡略,甚至覺得繁瑣,隨便提供,讓撰寫人員去發(fā)揮;這種方案除了影響進度之外,更重要的是,無法實現(xiàn)企業(yè)產(chǎn)品真正保護意圖;在一些關鍵技術點上,專利代理人是無法全面撰寫或者完成的,寫出后,也是與專利保護技術對應不上。
此外,有些專利技術來源于項目計劃書,忽視了專利保護是技術本身,特別是能帶來重大進步的技術,與項目相比,其更側重于細小的地方,而不僅僅是抽象的功能描述。專利與項目、論文存在很大區(qū)別,在提供技術交底書時候,也要避免這種重視結構忽視過程、細節(jié)的情況。
(3)技術交底書最好書面提供:
一些技術員,或者公司,總覺得提供技術交底書很麻煩,隨便畫一個圖,或者拍一個視頻,附帶一些說明后,交給代理人或者工程師,讓他們?nèi)パa充完整??此剖∈铝?,但這些都不過是方便代理人理解專利本身的輔助材料,正規(guī)的材料還是需要提供書面的技術交底書比較好,便于代理人理解和參與檢索工作。
當然,必要時,在專利技術交底書提供后,也需要進行溝通,修改完善技術交底書;前期工作做得好,后期溝通也容易順當。
技術交底書應當規(guī)范,其內(nèi)容應當清晰表達出本技術方案擬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什么、是如何解決該技術問題、解決該技術問題的技術效果是什么。對于初次提供的技術交底書,在技術交底書的撰寫時候,應當盡量避免出現(xiàn)如下情況:
(1)沒有分析僅僅描述功能:分析不到位,具體方案部分的描述重點發(fā)生偏差;功能描述過多,卻沒有關鍵的解決問題的方案,采用過多內(nèi)容描述不相關內(nèi)容。
(2)沒有附圖僅僅采用文字描述:對于一些產(chǎn)品專利或者設備技術專利,沒有提供附圖,往往提供一些描述,也沒有提供相關原理或者部件名稱之類,無法理解產(chǎn)品或者設備工作原理。
(3)過于粗狂缺乏細節(jié)描述:在描述現(xiàn)有技術層面沒有分析,僅僅提供表面描述,過于粗狂;對自身技術,細節(jié)描述不到位,對關鍵技術點隱隱約約,對不相關的現(xiàn)有技術往往描述過細。
(4)采用自編詞匯:使用非規(guī)范術語、英文詞,但沒有解釋、注釋、翻譯;概念、術語前后不統(tǒng)一;相同事物采用多個名稱,特別是采用自己獨創(chuàng)詞匯,但沒有相關技術概念和描述。
在技術交底書描述過程中,專利技術提供者不妨從以下兩方面入手,盡可能提供相關技術資料,一方面,把自己看成技術專家、把撰寫人員看成法律專家;另外一方面,有必要與撰寫人員坦誠相見。要求技術人員要充分地公開技術內(nèi)容,與撰寫人員進行和善地溝通,不故意隱瞞技術細節(jié),和撰寫人員共同商討如何保護自己的專利;當然,必要時需要簽訂秘密保護合同。
此外,在專利技術交底書描述過程中,盡可能把握以下九字原則:“為什么”、“是什么”和“怎么樣”:
“為什么”是寫明技術問題因何而存在,也就是找準技術問題存在的原因;
“是什么”即是要說明清楚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是如何具體實現(xiàn)的;
“怎么樣”即是要說明專利申請相對于現(xiàn)有技術具有什么樣的技術效果。
歸納為Why,What,How,這樣就可以提供一份相對完美的技術交底書。
專利申請,往往需要多方配合,得以完成一份價值較高、水平較高的專利申請資料,并盡快在提交后獲得授權,而專利技術交底書,則是第一步,也是較為重要的一步,需要慎重對待之。